现代人使用的“姓”,与古代的“姓”大概率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,而与古代的“氏”,有着承续性。
秦汉以前,姓和氏有着清晰的界定,随着社会由封建转入专制的转变,姓和氏不再具有各自特殊的社会属性,进而“以氏为姓”,统一为“姓氏”。
1.古代“姓”和“氏”有着怎样的界定?
先秦时代,如果说“姓”是根目录,那“氏”就是子目录;姓比氏大,氏比姓小。
譬如我们熟悉的孔子,很多人以为他姓孔,其实,他姓“子”,是殷商后裔,“子”姓下面又衍生出上百个氏族分支,有“殷、萧、孔、宋、樊”等。孔子就是孔氏的第六代。
2.古代的“姓”为什么是血缘符号?
上古是母系氏族社会,当时的人们“只知其母不知其父”,没法按父系来区分血统,只能以母为姓,以确认血统。
来看一下,上古时期最著名的八大姓:姬、姜、姚、姒、妫、嬴、姞、纭。没有一个不带女字旁的。
所以,周代有“同姓不婚”的传统,比如,一位孔氏男子,不能与殷氏、萧氏等同属“子”姓女子婚配。
还有,先秦时代,有“女人看姓,男人看氏”之说,也与女子代表着血缘符号有关。
举个实例:我们熟悉的《郑伯克段于鄢》,这篇收录在高中语文课本的古文,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。文章一开头这样写到:“初,郑武公娶于申,曰武姜,生庄公及共叔段。”
郑武公的妻子“武姜”,“姜”是她的姓,她的氏为“申”,为什么不称“武申”?只因女人重姓轻氏,以确认她是姜姓血统的存在。
3.古代的“氏”为什么是家族符号?
宗法社会推崇的是分封制,有着承继大统和安定秩序的政治考量。
譬如周天子,姓“姬”,为什么不叫“姬天子”?而叫“周天子”?因为男人重“氏”,关键有着承继大统和家族符号的重要性。
周天子如果有四个老婆,那他正妻所生的大儿子,就是合法周天子继承人,代表着“周氏”一枝的家族承继。
周天子如果有三个弟弟,就必须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诸侯,譬如小弟弟分封到梁国了,就“以梁为氏”,梁王的大儿子就是梁国也是梁氏的合法的继承人。
4.为什么秦汉以后“姓”和“氏”就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了?
我们看《史记》就会发现,博学多才的司马迁,在文中有非常多的“姓某氏”,比如,《穰侯列传》:“宣太后二弟:其异父长弟曰穰侯,姓魏氏,名厓;”我们可以看出,司马迁已经将姓与氏混为一谈了,秦汉以后,就开始了“以氏为姓”的转变,为什么会这样?
社会制度已经由原来的封建制转变为大一统的皇权专制统治,特别是汉代提倡的“君为臣纲,妻为夫纲,子为父纲”之说,让“姓”和“氏”的分设,失去了原有的符号意义,而“以氏为姓”留下的“姓氏”,至今仍被世人沿用着,以标示家族血缘的延续性。
《说文》释姓为“人所生也”。姓字,从女从生,古代的姓因而多从女旁。1.在母系社会,以母亲为姓,所以那时许多字都带有女字旁,如姬。姜、嬴、姚等;可以看出,这些姓已经非常古老了。2.以出生地和居住地为姓,上古时代的虞舜出生姚墟,便以姚为姓等等;3.以国和封地为姓,如夏,商朝有个汪芒国,所以姓汪。造父被周武王封到了赵城,所以他的子孙都姓赵,这样事情很多。4.以官职为姓,如古代五官,司马,司空,他们后代最后都姓这个。5.以祖辈字为姓,以神话传说为姓,还有以皇帝赐氏,以谥号为姓的……
历史上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朝开始的,由于同姓者越来越多,为了区别家族间的地位出生,便产生了氏。氏的本义为“岐”,氏的来源主要有爵号,如王,侯和国号、官职、居住地、职业等;姓氏原来只有贵族才有,一般百姓没有姓氏。战国以后由于氏日益增多,起了姓的作用,姓与氏合一,一般百姓也有了姓,至汉魏时之后,人人皆有姓了。说白了姓氏有别,姓更多的代表血统,而氏则代表官职,居地、职业等。